查看原文
其他

杨阳 裴家丽 高策 | 曲以声传:明代鸣玉楼古戏台的声学技术

艺术学研究 艺术学研究编辑部 2021-01-21

专题·艺术学跨学科研究


艺术的诞生、发展和消解总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更迭、生活风俗的变迁;每种艺术样式又常常是与其他学科知识交融互动、彼此支持的产物。艺术跨学科现象普遍存在于历史的、具体的艺术实践之中,也是历来文化阐释、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专题刊发的两篇文章以戏曲领域的跨学科实践为对象,前者关注戏台声学技术,后者聚焦戏曲插图问题。二者研究方法和路径各有特色,表现出开阔的学科视野和严谨的实证主义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

杨阳 裴家丽 高策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原文刊于《艺术学研究》2019年第4期

摘要

  山西介休源神庙万历十九年(1591)鸣玉楼古戏台不仅可美化胜水“若理丝桐而鸣环佩”之声,亦可助戏曲声传播,优化民众的听感。基于大量古戏台声学专题考察和对该戏台进行的几何测绘和声学测量,分析后发现其后台卷棚顶的声汇聚技术和“台下设洞” 的空腔共振技术为中国古戏台该声学技术之肇始;其“台下设洞”技术亦为战国时期墨子设瓮守城时空腔助声思想的延伸;其观众席四周围合提升混响感的声学技术保存完好;“鸣玉楼”匾额为目前所见古戏台最早的声学文献。源神庙鸣玉楼古戏台声学价值与研究意义较大,为中国古戏台声学技术之重要节点,亦为中国宝贵的声学文化遗产。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


《艺术学研究》稿约《艺术学研究》创刊号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第2期文章荐读《艺术学研究》第3期文章荐读





长按左侧二维码订阅《艺术学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